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我校5名学子入选2025年西部计划 跨越山海赴基层书写青春答卷

发布日期:2025-10-30 浏览量:

近日,2025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派遣工作陆续完成,我校2025届5名毕业生分别奔赴新疆、内蒙古等地基层岗位,以青春之力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开启为期1-3年的志愿服务征程。从长江之畔到草原戈壁,从校园课堂到基层一线,他们带着热忱与理想,在跨越山海的奔赴中,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奉献答卷。

张坦 人工智能学院 应用2205班

服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乌兰再格森镇人民政府

“两位接我的姐姐一路嘘寒问暖,从车站到宿舍,手里的行李被接了又接,心里的忐忑也被暖了又暖。”谈及初抵新疆博湖县的场景,人工智能学院应用2205班的张坦仍难掩感动。如今,他任职于博湖县乌兰乡人民政府财政办公室,每天与基层财务报表、档案文件为伴,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如今的“得心应手”,离不开同事们毫无保留的指导。“前辈教我的‘按时间轴梳理档案’‘关键词标记报表’小技巧,让我效率提升了不少。”张坦说,亲身参与基层财政工作后才明白,每一份数据背后都连着乡亲们的生活,“用细心对待每一份材料,用耐心倾听每一个需求,这就是我对‘奉献’最朴素的理解。”

彭咏祺 数字商贸学院 幼管2201班

服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人民政府

“项目办的老师带我走遍了卫健委的每一个科室,同事们还拉着我推荐博湖的‘隐藏美食’——烤包子、手抓饭的香气,至今还在鼻尖萦绕。”数字商贸学院幼管2201班的彭咏祺,如今在博湖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协助开展健康乡村相关工作。初到岗位时,他曾因不熟悉业务流程而紧张,是同事们“大胆尝试、不畏犯错”的鼓励,让他逐渐放开手脚。“上周协助组织老年人健康体检,看到爷爷奶奶们拿着体检报告时安心的笑容,我突然觉得所有的忙碌都有了意义。”彭咏祺坦言,博湖的秋景很美,但比风景更暖的是当地人的善意,“这份暖意会成为我接下来工作的底气,我想把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肖凤 机电工程学院 新汽2203班

服务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马头琴的旋律在草原上回荡,刚端起的奶茶还冒着热气,接待我的工作人员就递来厚厚的‘草原生活指南’,连冬季取暖的注意事项都写得清清楚楚。”机电工程学院新汽2203班的肖凤,如今在内蒙古乌拉盖管理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工作,草原的辽阔与当地人的豪放细致,彻底打消了她初来时的顾虑。入职以来,她多次跟随同事下乡调研,从协助整理企业生产数据,到参与牧区网络信号优化协调,每一项工作都让她对“基层”有了更深的认知。“上次去牧民家中走访,大爷握着我的手说‘你们来了,我们办事更方便了’,这句话让我眼眶发热。”肖凤说,志愿工作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在与草原、与牧民的相处中,收获真挚的情谊与成长的力量。

黄茜茜 人工智能学院 数媒2204班

服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人民政府

“刚下火车,就看到‘欢迎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横幅,政府办公室的姐姐用带着当地口音的普通话跟我聊天,瞬间拉近了距离。”人工智能学院数媒2204班黄茜茜,如今是新疆阿克苏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的一名联络员,主要协助整理民生政策资料、开展惠民宣传工作。初到阿克苏,澄澈的天空与热情的人们让他快速适应了新环境;走上岗位后,每一次为群众解答政策疑问、每一次参与惠民活动组织,都让他对“青春的意义”有了新的理解。“前几天协助发放‘助农补贴’,看到农户们领到补贴时的笑脸,我突然明白‘奉献’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用自己的微光,点亮别人的生活。”黄茜茜说,未来他会继续深耕民生服务,让青春在为群众办实事中更有分量。

赵鸿祥 智能建造学院 建智2201班

服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刚到博湖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时,我连各类市场监管文件的分类标准都记不住,是同事们手把手教我梳理流程、核对信息,还带着我去农贸市场巡查。”智能建造学院建智2201班的赵鸿祥,如今在博湖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协助市场秩序维护、食品安全检查等工作。从最初跟着同事“边看边学”,到如今能独立完成部分商户信息核对,赵鸿祥在平凡的岗位上逐渐褪去青涩。“上周参与食品安全宣传,一位商户阿姨拉着我说‘你们来了,我们买东西更放心了’,这句话让我特别有成就感。”赵鸿祥坦言,以前对“人民公仆”的理解很模糊,现在才明白,基层工作就是在每一件小事中践行初心,“我想做胡杨林中的一叶新绿,在博湖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专业与热情,守护群众的‘菜篮子’‘米袋子’。”

学校长期将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作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通过政策宣讲会、优秀志愿者返校分享会、“一对一”报名指导等形式,引导学子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此次5名学子成功入选并顺利赴岗,既是学校“实践育人”成果的生动体现,也为更多在校学生树立了“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榜样。“学校会持续关注志愿者们的服务动态,通过定期回访、建立帮扶群等方式,为他们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校团委负责人表示,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基层服务项目的引导与保障机制,鼓励更多长江工院学子带着理想与担当,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青春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