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校“青铜树”志愿服务队持续深入社区,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一系列以非遗为核心的手工美育课程。活动通过“绘京剧脸谱”、“制竹编风铃”、“拓非遗印记”等特色项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进课堂,为社区儿童带来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

绘脸谱,传国粹神韵
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京剧艺术,其脸谱以独特的色彩、线条和图案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孩子们揭开了脸谱艺术的神秘面纱。他们手持画笔,在空白脸谱模具上专注创作:或大胆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或匠心绘制淡雅柔和的图案;既有对经典样式的模仿,也融入了童趣盎然的创新元素。一笔一划间,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在色彩与构图中直观感受了国粹魅力,让传统文化的基因悄然植根心田。


编风铃,承古艺匠心
在“非遗·竹编风铃”手工课上,面对质朴的竹条、精致的铃铛和寓意美好的字牌,孩子们眼中充满好奇与专注。在志愿者耐心细致的讲解和示范下,从竹条编织、铃铛悬挂到字牌搭配,孩子们认真投入。小手虽显稚嫩,动作偶有笨拙,但他们克服困难,虚心请教,反复尝试。在不断的摸索中,动作逐渐流畅,一件件融合传统技艺与童真创意的竹编风铃在手中诞生,风起铃动,仿佛吟唱着古老的韵律。


拓纹样,印文化薪火
承载千年智慧的非遗拓印技艺走进课堂。志愿者为孩子们准备传统纹样模板与素面团扇。在了解了拓印从古至今的传承脉络与独特价值后,孩子们开始了实践。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刻有吉祥纹样、花鸟图案的模板覆盖在扇面上,用拓包蘸墨,均匀轻拍。初次尝试难免墨色不均,但在志愿者和同伴的互助下,孩子们迅速掌握了技巧。随着清晰的纹样跃然纸上,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完成作品的孩子们兴奋地互相展示,非遗文化的印记深深烙印在体验之中。


此次由“青铜树”志愿服务队精心打造的系列非遗手工课程,不仅是一次提升儿童动手能力与艺术素养的美育实践,更是一场生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接力。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社区的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亲手体验非遗魅力,在实践中感悟匠心,在互动中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有效播撒了文化自信的种子。

据悉,“青铜树”志愿服务队将持续深耕社区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创新课程内容与形式,致力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乡村沃土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